2025-04-13 10:01 点击次数:169
吴三桂降清的真实原因
在很多历史资料里,都说吴三桂投降清朝是因为李自成抓住了他的父亲和家人,还有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抢走了,所以他才“为了美人头发都气炸了”,最后就投降了清朝。
其实这种说法太片面了。吴三桂投降清朝,实际上是他在选择投靠满清还是大顺时,从实际利益出发,认为投降清朝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。
要想搞清楚这件事,就得从吴三桂的家庭背景说起。
吴三桂家族的复杂关系
说起吴三桂的家族,那可真是武将世家。他老爹吴襄在天启年间考上了武进士,崇祯初年又混到了都指挥使、都督同知这样的高官。
吴三桂他娘去世后,吴襄又娶了祖大寿的妹妹,这样一来,吴家就和祖家这更牛的家族扯上关系了。
靠着他岳父祖大寿的关系,吴襄当上了辽东总兵,成了祖大寿的手下。祖大寿在辽东势力很大,他把亲戚朋友一个个安排到军队里,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家族网络,搞得跟军阀似的。
祖大寿一家世世代代受明朝恩惠,所以他们对明朝挺忠诚的,但这种忠诚是有条件的,得明朝够强大,能保护他们的利益才行。
比如说,崇祯四年的那次大凌河之战,祖大寿被清军包围了,为了保命他就投降了清军。那时候明朝还没到生死存亡的地步,他的家族和财产还在明朝那边,所以他后来又回到了明朝。
大凌河之战时,吴襄本来是要带兵去救前线的明军的,但他听说清军太强,居然半路就跑了,结果被撤职了。
祖大寿回到明朝后,虽然还算是忠于明朝,但总是担心被清军抓走的家人,所以几次借口不跟清军打仗。
还有一次,皇太极去打朝鲜,沈阳防守空虚,祖大寿在沈阳的儿子偷偷告诉他这个消息,让他趁机攻打沈阳。但他只是虚张声势了一下,马上就撤回来了。
祖大寿的摇摆与吴三桂的崛起
后来,祖大寿一直在满清和明朝之间摇摆不定。他这么做,一方面是为了保住自己在明朝的利益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在清朝的家人,给自己留条后路。
在这段时间里,祖大寿提拔了自己的外甥吴三桂,让他当上了辽东总兵。这样一来,祖家在辽东的势力就更大了。
可是,随后爆发的松锦之战中,明朝军队惨败,关外八座城市丢了四座,剩下的四座也岌岌可危。再加上明朝内部问题重重,外部压力巨大,形势非常不妙。于是,祖大寿在松锦之战失败后,带着全家投降了清朝,被封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官。虽然权力不大,但地位还是挺高的。
吴三桂的成长过程中,受到了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的很大影响,特别是祖大寿。虽然吴三桂当时没跟着祖大寿投降清朝,但他和清朝建立了联系。
后来,随着清军的不断进攻,明朝关外的八座城市只剩下一座还在坚守,就是吴三桂镇守的宁远城。吴三桂手下的三万关宁铁骑,成了满清难以逾越的障碍。
鉴于祖大寿投降的教训,崇祯皇帝对吴三桂极力拉拢,不仅封他为平西伯,还赐给他象征着皇帝权威的尚方宝剑。所以,吴三桂很快就崛起,成为了明朝抵抗满清的关键力量,他的存在关系到明朝的生死存亡。
吴三桂的矛盾立场
对于吴三桂来说,他不仅没因为老爸和舅舅的事情被拖累,反而得到了崇祯帝的赏识,家族也开始迅速崛起。所以他其实挺感激崇祯帝的。
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崇祯帝一个人身上。毕竟当时明朝的局势动荡不安,为了自己的利益,他可不会傻到去当那个为国家殉葬的人。
吴三桂的生存策略
在那个乱世里,吴三桂应该怎么办呢?祖大寿曾经给他支过招。1642年,按照皇太极的要求,祖大寿给吴三桂写了封劝降信,但还偷偷给他塞了一封密信,意思是说,他投降清朝后,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。他告诉吴三桂,要多努力,多观察时局,只要能守住自己的地盘,保存实力,将来还能和各方势力周旋。
于是,吴三桂在回信里跟祖大寿说,如果自己不打一仗就投降,皇太极肯定觉得他不忠,清人也会对他有看法,所以现在还不适合投降。
而在给皇太极的回信里,吴三桂则表示:“我们家世代受国家恩惠,发誓要消灭女真来报答。那些两面三刀的人,怎么可能全身而退?只想着享福,反而会先送命。”
果不其然,皇太极看到这封信后,更加重视吴三桂了,又给他写了一封信。但吴三桂根本不理睬,结果越这样,在满清统治者心里,他就越重要。
到了1644年,李自成的起义军逼近北京,崇祯帝命令吴三桂放弃关外领土,带兵进京救援。左良玉、黄得功、唐通等人也接到了同样的命令。吴三桂意识到,明朝快要完了,自己马上要做出人生中最关键的选择了。这时候不是拼命的时候,而是要保存实力。
吴三桂缓慢撤退
于是,吴三桂放弃了宁远,带着关外的五十万军民往内地撤。但他没带精锐部队先走,去救皇帝,而是留在后面带大军慢慢撤,还故意拖延了不少时间。
吴三桂的投降与抉择
和吴三桂一样,左良玉等人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,只有唐通一个人进了北京去救驾。结果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,崇祯帝自杀了,唐通也投降了李自成,山海关也被占领了。
明朝快完蛋的时候,吴三桂正走在去河北的路上。他听到这个消息后,赶紧召集手下商量对策。大部分将领都觉得,他们跟满清打了好几十年,现在要是投降李自成,不仅能避免当汉奸,还能保住家人的安全。
正好这时候,李自成派人来招降吴三桂,不仅给了四个月的军粮和四万两银子,解决了吴三桂军队的燃眉之急,还提出了相当优厚的投降条件,这让吴三桂挺满意的。
于是,吴三桂开始倾向于投降李自成了。这可以说是在当时最好的选择,既能保证个人和民族的利益,也能通过和李自成一起对抗满清来提升自己的声望。
然而,正当吴三桂准备投降时,他收到了两封信。一封是他父亲吴襄写的劝降信,实际上是李自成在背后搞的鬼;另一封是他京城里的密探送来的信,信里说有两件大事:
第一,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在北京到处抓前朝官员,逼他们交钱作为军费,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被抓了,还被严刑拷打,被迫交出了五万两银子,但这远远不够刘宗敏要求的二十万两,吴襄的命可能都保不住了。
第二件事是,刘宗敏在抄家的时候把吴三桂最喜欢的小妾陈圆圆给抢走了。陈圆圆气得差点想自杀。
吴三桂的叛变与谈判
吴三桂看完信,当时就气炸了,拔剑砍掉了桌子角。然后他跑到演兵场升帐,把李自成派来的两个使者处理了:一个当场被砍头,另一个被割了耳朵后放回去,让他告诉李自成:“你这是自己找死!”
大家要注意,吴三桂虽然杀了李自成的使者,但他并没有立刻投降清朝。所以那种“为了美女冲冠一怒”的说法根本不靠谱。
实际上,吴三桂事后觉得自己太冲动了,毕竟家里人还在李自成手里,他那点儿军队也不是李自成的对手。所以他很快就派人跟李自成议和,留了一条后路。
吴三桂还觉得李自成控制不了军队,起义军内部人心不齐,不知道他能不能兑现承诺,保障自己和手下人的利益。所以他决定同时跟满清接触一下。
吴三桂明白,所有的谈判都得有筹码,光靠三万关宁铁骑不够,必须让自己的地位更稳固。
于是,吴三桂出兵攻打山海关,总兵唐通一个人跑了,剩下的八千人投降了吴三桂。
这样一来,吴三桂的兵力不仅增强了,还占了关键的山海关。接下来无论是跟李自成还是满清谈判,他的筹码都大大增加了。
很快,李自成为了招降吴三桂,同意了和解。
而在跟满清的谈判中,吴三桂提出只要满清出兵帮他对付李自成,他就同意“以黄河南北分治”作为条件。
多尔衮率军进发山海关
当时,多尔衮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,决定立刻发兵攻打中原。后来他又看到吴三桂主动示好,虽然吴三桂没有直接投降,但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。于是,多尔衮就带着大军朝山海关进发了。
吴三桂的两面策略
这时候,李自成发现吴三桂一直不肯投降,为了逼他投降,就带了六万大军去攻打山海关。这可是他因为胜利冲昏了头犯下的大错。
吴三桂一看李自成打过来了,吓得不行,赶紧派人去找李自成,假装要投降,想以此稳住他,拖延他的进攻。
同时,吴三桂加快了和多尔衮的谈判。这次他不再提什么南北分治的事,而是直接开出了金银和土地的条件,说自己是“亡国孤臣”,请求多尔衮出兵,一起对付李自成。
也就是说,吴三桂只是想让多尔衮帮忙打李自成,并没有真的打算投降。他答应事成之后给满清更多的金银和土地。
这当然不是多尔衮想要的结果。他希望吴三桂能直接投降满清,然后以臣子的身份帮满清打败李自成,取代明朝当老大。
为了让吴三桂不投奔李自成,多尔衮假装答应了他的要求,但实际上命令军队减速前进。他想让吴三桂和李自成先打起来,然后再逼吴三桂投降。
1644年4月21日,李自成的大军到了山海关外。吴三桂派去的使者发现没法再拖了,只好逃跑。这时他才明白吴三桂原来是在假装投降。李自成下令攻打山海关,双方展开了激战,但第一天谁也没占到便宜。
吴三桂的艰难抉择
那时候,多尔衮带领的大军离山海关只有十里的路程。他能隐约听见山海关内外炮声震天,喊杀声不断,知道李自成已经开始攻城了,心里特别高兴。于是他就让部队安营扎寨,原地休息,等待他的命令。
多尔衮很清楚吴三桂的处境有多艰难,他想等吴三桂吃了败仗再来求救。这样在他和李自成两败俱伤的时候,他再带兵进山海关,这样对他来说最有利,吴三桂也可能选择投降。
第二天,吴三桂的大军开始撑不住了,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要完了,不得不亲自去见多尔衮,第一次表达了投降的意愿。在多尔衮的要求下,他还答应事成之后“剃发跪拜”。
其实,吴三桂这么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如果不投降清朝,那他最后也只能被李自成打败,然后被迫投降。以李自成的性格,肯定会杀了他,说不定连他的家人都会受牵连。
就算李自成不杀他,吴三桂也觉得不会得到重用。毕竟他杀了那么多起义军的将士,而那些投降起义军的前明朝将领,也没有几个有好结果的。
说到底,李自成的起义军就像个草台班子,自从进了北京城后,政策混乱,毫无章法,让人失望。吴三桂觉得,如果投降李自成,根本得不到保障。
吴三桂投降清朝的考量
回头看看清朝,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,但他们一直都有重用汉人将领的传统。吴三桂也知道清朝有入主中原的打算,而且他知道对付汉人还得靠汉人。所以他觉得如果投降清朝,自己的机会还是挺大的。
另外,多尔衮也没把事情做绝,给了吴三桂不少承诺,比李自成的条件实际多了。
于是,在那个关键时刻,吴三桂综合考虑了现实情况和对清朝及大顺政权的判断,最终决定投降清朝。他的这个决定得到了祖大寿和洪承畴的支持,他们当时就在多尔衮的军队里,通过他们俩跟多尔衮联系求援的。
祖大寿和洪承畴支持吴三桂投降清朝,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清朝入关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。未来的中原统治者不会是起义军,也不会是南明势力,只能是日益强大的清朝。
实际上,当时投降清朝的汉人中,以范文程为首的文臣武将通过对明朝和起义军的仔细观察和分析,认为未来与满清对抗的主要力量将是起义军,但起义军不可能是满清的对手。只要满清能严格军纪、赢得民心、善用汉人,多尔衮对此非常赞同。
多尔衮拉拢吴三桂投降
所以,多尔衮在入关的时候,虽然逼着吴三桂投降,但还是挺有诚意的。他用高官厚禄来拉拢吴三桂,吴三桂也确实感受到了这种诱惑。于是他就决定投降满清,这样既能解决自己的危机,还能让自己捞到最大的好处。
吴三桂投降与复仇
吴三桂跟多尔衮一谈妥,多尔衮马上就派兵上战场。趁李自成跟人打得火热时,给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,直接把李自成给打惨了。
山海关那场大战后,多尔衮遵守约定,封吴三桂为平西王。这样一来,吴三桂就成了清朝初期四个汉人藩王之一。另外三个是尚可喜、孔有德和耿仲明。这三个人的存在也让吴三桂更倾向于投降满清。
这时,李自成干了一件特别不地道的事,让吴三桂觉得自己投降满清是正确的选择。
按理说,李自成输了以后应该拿出更好的条件来拉拢吴三桂,争取跟他联手对付满清,这样还能保住京城和中原的安全。
可是,李自成低估了满清和吴三桂联手的威胁,再加上他没脑子,做事太冲动。他打败仗回到京城后,居然还登基当皇帝,派人抢了京城老百姓的东西,然后慌慌张张地跑了。
这还没完,李自成为了报复吴三桂,把吴家老小一共34口人都给杀了,连吴襄也没放过!
可以说,李自成的这种行为完全暴露了他的短视、虚伪和残暴,也彻底惹火了吴三桂。
为了报仇雪恨,吴三桂带着手下剃头换装,跟着多尔衮一起打进京城,在战火中找到了流落的陈圆圆,这也让他稍微感到了一丝安慰。
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
后来,为了对付起义军和南明的势力,多尔衮又开始笼络吴三桂。等到顺治帝进了北京城,就正式给了吴三桂一个“平西王”的大印,成了汉族王爷里的老大。
吴三桂的叛变与回报
在吴三桂等人的帮助下,满清最终打败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起义军,还灭掉了南明政权,基本上统一了全国,取代了明朝成为中国的新统治者。
在这个过程中,吴三桂也捞到了不少好处。他在军事上控制了云南和贵州,还掌握了这两个省的钱财和人事大权,成了一个土皇帝。他的势力还扩展到西南其他省份,成了清朝初期最有权势的异姓王之一。
可以说,吴三桂投降满清,帮他们打天下,满清也确实给了他很高的回报,双方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。
其实,一开始吴三桂自己也不愿意投降满清,大多数汉人也不相信他这么做,更不愿意接受。1644年9月,顺治帝刚进北京时,吴三桂也在北京。因为南方的消息比较闭塞,南明的弘光政权还以为吴三桂是靠满清势力收复了京城,所以派使者去找他,不仅封他为公爵,还送了很多金银财宝。
这说明,大多数汉人其实是不愿意看到吴三桂投降满清的,哪怕他投降大顺,大家心里也会好受些。
但最后,吴三桂还是因为现实利益和个人考虑,选择了投向满清。而李自成的失败,也直接导致了满清的胜利。
吴三桂投降满清的智慧抉择
从吴三桂的角度来看,他选择投降满清而不是李自成其实是明智的,因为李自成根本不值得他效忠。
早在李自成还在北京的时候,他就开始怀疑自己的亲信李岩,听不进别人的忠告,反而沉迷享乐,纵容手下胡作非为。这样一来,李自成把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,渐渐失去了人心。
如果吴三桂投降李自成,肯定也会被猜疑和打压。毕竟吴三桂能力出众,又有智谋,李自成不可能容忍身边有这么一个能随时威胁到自己的人。
总的来说,吴三桂投降满清是他危机中的自救行为,也是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佳选择。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只是导火索之一,真正的原因还是李自成的做法导致了这一切。